人形机器人,科幻作品中常见的角色,在刚刚落幕的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大放异彩。会跳舞、能作诗,会端上咖啡、叠好衣服……机器人大会上,27款人形机器人同台竞技,令人大饱眼福,也让不少参观者充满期待。
事实上,如今吸睛无数的人形机器人并非新鲜事物。早在1973年,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相关团队就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台人形智能机器人——ABOT-1。这个真人大小的家伙,和人类一样拥有两只手、两条腿,它可以用双脚走路,用手抓住并移动物体,还可以简单对话。不过,半个世纪过去了,人形机器人至今还未实现大规模商用。
展望未来,人形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还需闯过几道关?
一个是功能关。从“能走路”到“好帮手”,消费者需要的是成熟、稳定的人形机器人产品。这就要求人形机器人不仅要“长得像人”、行动类人,还要“神式”类人,即在理解、表达、思考等方面向人类看齐。
现如今,人形机器人“类人”水平如何?
有业内人士指出,一些人形机器人的灵敏度和完成率只有人工能力的20%左右。从技术进展看,当下人形机器人正处于从实验室加速迈向产业化的关键阶段,目前虽然已在部分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长足进步,但仍有一系列技术难题亟待攻克。比如能耗问题,一般的人形机器人处于待机状态可以维持5小时至8小时,如果直立行走仅能维持2小时至3小时,无法长时间使用。再如运动能力,尽管有些人形机器人已经可以成功实现上下坡,甚至可以小跑,但其动作仍然缓慢、僵硬,无法像人类一样自然畅快。而这些,都是尚处于成长阶段的人形机器人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也是决定消费者最终会不会为其买单的重要因素。
另一个是价格关。不管人形机器人外形有多酷,对广大消费者来说,便宜好用、能干活才是真理。宇树科技H1人形机器人售价约65万元,“夸父”人形机器人售价60万元至80万元,Walker系列平均售价约598.8万元……受制于高端零部件、原材料、研发以及生产规模等多种因素,目前人形机器人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售价普遍在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高昂的价格叠加相对有限的使用场景,人形机器人对于消费者显然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未来,谁能率先实现规模化量产并将成本降至大众可接受的合理范围,谁就掌握了人形机器人的消费密码。
眼下,人形机器人商用整体处于起步阶段。不过,需要看到的是,我国丰富的产业生态和消费场景、广阔的市场空间以及大模型等技术的赋能,为人形机器人加速奔跑提供了强大支撑。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瓶颈的逐步克服、产业链日趋完善以及政策等方面的不断利好,人形机器人走进大众生活将不再遥远。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沈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