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品牌网-十大品牌排行榜-中国品牌排行榜前十名
  • 手机版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内容

人形机器人“脑力”“体力”升级

发布时间:2024-8-26 9:28

● 本报记者 杨洁

8月21日,在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式上,由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天工1.2 MAX”首次公开亮相。在现场数百位观众见证下,身高173cm、体重60kg的“天工1.2 MAX”用双手抱起大会徽章,自主走上舞台中央,将会徽准确放入启动台上。

这是人形机器人首次在世界级大会现场展示长程任务能力。在同期举办的展会上,跳舞、搬运、写书法、端咖啡、叠衣服……人形机器人种种能力的展示也十分吸睛。不过,记者也发现,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应用的前夜可能要比各界想象得更长一些。例如,在展会上,相当多的人形机器人“表演”时间有限,时不时就需要吊在挂架上“休息”充电,或需要人工辅助给机器人的关节部位吹风扇散热。多位业内人士接受记者采访表示,人形机器人在软硬件方面都还有问题需要进一步突破。如此来看,人形机器人真正地大规模进工厂“打工”,仍尚需时日。

应用场景拓展

本届大会,人形机器人是一大亮点,有27家人形机器人整机厂商参展,人形机器人也并非只是“花瓶”,不少公司都呈现了人形机器人在实际场景“动手干活”的能力。

在展馆中,“天工”机器人展示了应对多种复杂地面的通过能力和奔跑能力。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工程师韩刚告诉记者:“面对一些沙地、碎石地等会变化的地形,或者叫非结构的地形,我们的机器人不需要通过视觉的方式,而是能通过身体的体感,比如脚的感觉,来‘闭着眼睛’走,如果受到磕碰,机器人也能下意识地做出反应。”

这样的能力背后就有赖于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作为“脑力”加持。“多模态大模型,不只是包括语言大模型,还包括视觉、触觉等其他感觉的能力,能够训练机器人增强对外在世界的感知和决策能力。”韩刚介绍,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基于状态记忆的预测型强化模仿学习方法,将动力学方法的核心机理、人类运动数据和强化学习方法有机融合,结合了动力学方法平稳性高以及强化学习泛化性强的优点,从而实现了机器人拟人的行走奔跑能力,并能够应对常见的复杂环境,完成任务。

就在本次大会前夕,8月19日,曾把人形机器人产品价格打到9.9万元的宇树科技,进一步推出了拥有更强性能的人形机器人G1量产版本。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说:“未来,人形机器人的奔跑速度很有可能跑到10m/s以上,让超越博尔特成为可能。目前我们已在汽车工厂成功部署人形机器人进行搬运等工作,拓展其更多应用场景。”

人工智能龙头企业科大讯飞也布局了人形机器人相关赛道,目标是打造机器人的“大脑”,推动机器人行业“脑力”升级。此次大会,科大讯飞公布了大模型+具身智能的人形机器人最新进展,整体运动性能提升2倍,复杂任务拆解成功率超过95%,交互能力、运动性能进一步提升。同时,讯飞机器人超脑平台已赋能420家机器人企业,深度链接1.5万机器人开发者,与优必选、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等人形机器人企业达成广泛合作。

仍需突破功耗及成本等难题

不过,记者也发现,到了闭馆时分,秀了一天“花活”的各个人形机器人,也显露出“疲惫”,它们要么吊在支架上、要么坐在椅子上,总之很少能“好好站着”。记者了解到,这种状态,其实是为了避免机器人过于耗电,因为支撑几十公斤的“铁疙瘩”保持双足站立本身就是很耗电的一件事。这也反映出人形机器人在很多细节问题上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猎户星空董事长傅盛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表示,人形机器人或者双足机器人,还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因此自己短时间内不太看好,“第一,稳定性问题,也就是容易摔倒的问题。比如,如果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进行搬运工作,如果摔倒把旁边的车砸了怎么办?或者旁边有个小孩,摔倒砸到怎么办?摔倒的概率如果降得不足够低,人形机器人就根本没法用。第二,成本的问题,为了满足机器人的双足行走,需要付出很多成本,比轮式机器人可能贵不止一两倍。第三,能耗的问题,当前,双足机器人站在那儿就在消耗能量,所以真正能工作的时长是不够的。”

傅盛认为,人形机器人距离真正产业化应用还很远,甚至“五年都看不到机会”,“这是一个工业,需要一点点磨出来,这个‘磨’的过程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韩刚认为:“在搬运、分拣等专业化的应用场景,人形机器人目前来看的确不如机械臂等专用机器人效率高,人形机器人未来会更像一个管家的角色,因为它更通用,如果还能像人一样聪明,代替人管理和使用很多设备工具,这其实是更有潜力的。”

即便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王兴兴也认为,现阶段对机器人行业最大的限制仍然还是人工智能。“AI还不太够——AI模型、AI的训练数据集、AI的场景落地部署,都远远不够。硬件层面,目前也是不够的,但不是一个最大的限制,这是工程上的问题,时间是可以预估的,最大的问题仍然还是目前机器人AI的能力还没有足够突破。”王兴兴坦言。

从事谐波减速器业务的机器人产业链企业绿的谐波也参与了本次大会,公司展台工作人员表示,其谐波减速器产品可以应用在机器人的关节旋转部位,“为了满足人形机器人的市场需求,比如轻量化、高扭矩、高集成度的要求,我们也带来一体化的关键模块产品。”该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公司产品主要出货在工业机器人的领域,但其认为:“随着人形机器人发展速度加快,所诞生出来的市场需求空间也会越来越大,它的量级可能完全不是现在工业机器人能够去相比的,也会进一步带动谐波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的规模制造成本下降。”

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王田苗近日曾谈及人形机器人领域是否存在泡沫问题,他表示,“泡沫在颠覆式技术的发展中是需要的,因为它给人带来希望,给人带来激情,给人带来各种资源的投入,从而会加速这方面的成果转化、产品的应用。”他认为,人形机器人创新企业穿越泡沫与调整周期有两种路径,一是从具体商业需求出发,专注于某一细分领域,通过“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径,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寻求通用技术突破,整合上下游资源,实现更大的规模效益和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