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从此改变这个小山村的发展轨迹。2020年3月30日,时隔近15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余村考察调研。总书记说,时间如梭,当年的情形历历在目,这次来看完全不一样了、美丽乡村建设在余村变成了现实。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
最近,浙江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又广发“英雄帖”,聚焦青年新经济、跨界新农业、体验新文旅三大方向,围绕研学教育、乡村旅游、数字经济等八大类型产业,面向全球招募绿水青山合伙人。过去两年间,这里俨然成了“青年入乡”实践场,集聚起60个合伙人项目和新经济项目,与20多所高校“联姻”,千名“新村民”在此创业就业。
余村是“两山”理念的诞生地。2020年3月30日,时隔近15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余村,对当地发展绿色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做法给予肯定。一村富不算富,一起富才是富。那次调研中,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玉成就向总书记报告,正跳出余村发展余村,带动周边乡村实现共同富裕。
如今,以余村为核心,安吉县推动南部片区天荒坪镇、山川乡、上墅乡的24个村组团,打破行政壁垒、要素固化、空间局限,以50倍的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发展一体化管理,致力于打造“高能级、现代化、国际范”大余村。从过去的游客如织,到眼下的创客成群,大余村正开辟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政策引人,来的不止游客
暑假中,来自阿塞拜疆语言大学孔子学院的18名学生走进余村,开始了此次夏令营的首个体验活动。走下车,目之所及,群山逶迤,竹浪翻滚,绿水环流,满眼葱茏;接着,换乘观光车,沿穿村公路来到矿山遗址公园,这是个巨大的“天坑”,也是过往的记忆残存。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余村人在此炸山挖石,办水泥厂、开石灰窑,解决了温饱,摆脱了贫困,却粉尘蔽日,污染不小。后来,关停矿山,自断财路,可村里依旧迷茫。2005年,正是习近平同志的“两山”理念,让余村笃定了信念,也看到了方向。
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事实证明,绿色发展这条路走对了。去年,余村集体经济2247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1011万元,村民人均收入7万多元。从再普通不过的小山村,到成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每年不仅有百万游客来此观光,眼下,更有万千青年慕名而来。
县域层面,安吉将吸引青年人才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通过打造优质生态环境和全方位人才保障体系,目标招引10万青年大学生。在大余村,则充分利用山林河湖、闲置资产等资源,创新推出“大自然工位”“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数字游民公社等模式,吸引年轻“血液”。
安吉县委常委、天荒坪镇党委书记黄枫将人才政策形象地概括为“来安有岗、就业有助、工作有伴、人才专车、共有住房”,言下之意不难看出,除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创业补贴等供给型政策,大余村更注重根据入驻青年创业团队,落地个性化的需求性政策,让他们得以体面生活、无后顾之忧。
如今,系统化构建青创空间体系,大余村的这些做法加速向整个湖州推广。自2021年以来,湖州市共吸引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接近15.5万人。眼下,湖州市正布局建设一批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乡村经营的平台,借助与人才的双向赋能,加速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拓宽县乡就业创业空间。
事业留人,帮助更好成长
安吉绿乡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文文,作为首个带领团队入驻的“余村全球合伙人”,负责统筹运营大余村青年人才社区。在她看来,回乡青年满腔热情,但往往会面临没有经验、没有资源等困境,公司要做的就是,帮助其厘清商业模式,并嫁接资源和流量,以获得更好成长。
起初,不少年轻人被旅居式的创业办公新模式吸引而来。作为全国最大的数字游民基地,“DN余村”拥有7188平方米的室内空间,整个绿水青山就是自然工位。他们利用数字化工具在线完成各类工作,摆脱了物理空间的束缚,去年,有400多名数字游民来到这里,平均停留时间为58天。
在大余村范畴内的刘家塘村,配套新乡人、原乡人、归乡人和云乡人四类群体,各有不同的政策要素支持,建立短栖青年、微创客和在地村民的创业服务平台。很快,余村、刘家塘等村庄都发现,驻留的乡村团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孵化出一些归乡团队。
“85后”陈喆从上海归乡,去年成了一家国漫主题咖啡厅的主理人,店中陈列着的众多经典国漫卡通产品与“村咖”形成美妙反应,让人啧啧称奇。同为“85后”的黄斌,开了村里第一家“乡音小馆”,将原先余村的**变身美式乡村小酒馆,化腐朽为神奇之余,更点亮了许多青年夜晚的心。
走进每一个创业空间,如果说吸引他们而来的是环境、是政策、是情怀,那么让他们留下来的,则是事业。比如,专注短视频制作和IP孵化的“有院儿工作室”,来到乡村后发现,这些内容素材在新媒体平台上更具话题性和竞争力;主营户外潮玩的“山系森活”,则找到了城市无法提供的自然生态,乡村正好具备这些开阔空间;还有致力于共享电动车的“小象出行”,余村恰好成为展示绿色低碳产品的窗口。村里人更想不到,准独角兽企业“邻汇吧”也能入驻。
在大余村,从县委组织部到人社部门,再到农业农村等部门,经常不定期举办各类技能培训,有种植养殖技术,有与电商直播、民宿经营、文创开发相关,也有涉及法律、金融,同时还会链接科研院校等各种资源。返乡青年俞佳慧创办“与余农场”后,深感自己之所以能快速站稳脚跟,与这一众服务密不可分。
社群运营,润物细无声
夏日的一天,随着夜幕降临,一场“星空朗读·农创客之夜”主题活动序幕就此拉开。朗诵、音乐、舞蹈、情景剧……通过演职人员和“农创客”代表的互动演绎,让不少年轻人愈加怦然心动,愈发融入乡村的怀抱之中。
汪玉成尽管忙碌,但村里只要每次举行“余村夜话”沙龙活动,都会尽量抽出时间参加。在创客眼里,他更像一位大哥,冬日围炉旁、夏日星光下,与大家一起分享心得、交流经验、互吐心声,拉近了彼此距离。在汪玉成看来,要注重新老村民的关系打造,让新乡民更多参与乡村治理,有更多途径带动百姓增收。
黄枫告诉记者,为了让这些创业青年享受更便利的配套服务,大余村建设了青年共享食堂、青年图书馆,培育引进他们喜欢的业态,并且组建社交新社群,全年安排丰富的文旅活动,减少孤独感,找到归属感,形成资源圈。
仅在余村,就有15个乡村社群,如飞盘社、咖啡社、骑行社,不少青年还自发组建学习小组,有人擅长网络技术,有人热衷体育健身,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在刘家塘村,还创新升级“导师帮带制”,实行“有本领者皆为导师”,让新乡人参与其中,持续优化社区营造在地实践。
因为年轻人的到来,大余村的业态更加潮流时尚。也由于抱团发展,各村之间既有差异化发展,又有共同目标,将时尚消费融入乡村生活方式,同时将消费场景融入绿色生态空间,迸发出千万种可能性。一年多来,大余村迎来了3万多名青年来村交流与共创,已有千余名青年常态化驻地办公创业,一批新场景、新业态持续涌现。
元代著名诗人戴表元以“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的美妙诗文赞美湖州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如今从安吉大余村到整个湖州,让人们看到这座“理想中的创业之城”。前不久,湖州旗帜鲜明地提出,将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全面激发青年入乡发展的“源头活水”,以人才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